# A股市场反弹后走向分析自金融政策调整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显著上涨。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措施和中央高层会议超出预期地提振了市场情绪,A股和港股市场迎来强劲反弹,在全球市场中表现突出。然而,节日后市场在普遍乐观预期下出现回落,这轮行情是短暂现象还是标志着市场底部已现?本文将从国内经济基本面、政策和股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整体而言,国内基本面仍然偏弱,虽然出现一些边际改善的迹象,但尚未见明显转折信号。节日期间消费活跃度同比和环比均有所提升,但这一改善尚未充分反映在主要经济指标中。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在政策支持下呈现温和复苏态势。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较上月微降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回落。受去年同期高基数等因素影响,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7.8%。2023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5%。1-8月平均,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2%。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从金融前瞻指标来看,社会整体融资需求相对不足。二季度以来,M1与M2同比增速放缓,二者剪刀差上升至历史高位,反映需求相对不足且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空转,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受阻,短期经济基本面仍有待改善。## 二、政策面参考过去20年A股市场阶段性底部特征,政策信号通常力度较大且需超出当时投资者预期,这historically是A股企稳反弹的重要条件。近期政策超预期发力,政策信号已经显现。9月24日,央行宣布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9月26日,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涉及培育长期资金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与支持私募基金稳健发展、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增长问题的根源是持续的信用收缩和私人部门去杠杆,而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未能有效对冲。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投资回报率预期低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本轮政策变化的核心是降低融资成本和提振投资回报预期,属于针对性措施。然而,要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再通胀,还需要后续结构性的财政刺激和实际政策落地执行,否则市场的复苏可能难以持续。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向好发展的相关情况。市场对此次发布会有较高期待,但会上并未出现普遍预期的大规模财政逆周期调节政策,这也是节日后市场出现回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估值水平从下跌的时间长度、下跌程度、估值水平等角度来看,本轮行情已经呈现出底部特征。截至10月9日,A股估值水平已修复至中位数附近。历史纵向对比,9月底反弹程度较高,已经达到了2023年初对经济重启预期时的PE倍数。横向比较全球主要市场,中国市场相对新兴市场的估值目前依然是亚太地区最低,接近韩国的水平。## 结论市场反转的关键在于中期基本面信号的确认。目前基本面数据还未有明显改善,近期的短期上涨主要依靠预期和资金推动。高波动市场往往伴随过度反应,历史性暴涨后出现回调既是技术需要也在情理之中。货币政策先行加码后,后续财政政策能否跟进是近期影响股市上行节奏和空间的主要因素。从长期角度来看,近期的下跌可能是调整而非趋势终结。中长期来看,A股大底可能已经出现,但主要上升趋势尚未到来。投资者应保持耐心,关注政策落实和经济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
A股筑底反弹 经济基本面和政策落实或决定后市走向
A股市场反弹后走向分析
自金融政策调整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显著上涨。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措施和中央高层会议超出预期地提振了市场情绪,A股和港股市场迎来强劲反弹,在全球市场中表现突出。然而,节日后市场在普遍乐观预期下出现回落,这轮行情是短暂现象还是标志着市场底部已现?本文将从国内经济基本面、政策和股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
整体而言,国内基本面仍然偏弱,虽然出现一些边际改善的迹象,但尚未见明显转折信号。节日期间消费活跃度同比和环比均有所提升,但这一改善尚未充分反映在主要经济指标中。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在政策支持下呈现温和复苏态势。
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较上月微降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回落。
受去年同期高基数等因素影响,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7.8%。
2023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5%。1-8月平均,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2%。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
从金融前瞻指标来看,社会整体融资需求相对不足。二季度以来,M1与M2同比增速放缓,二者剪刀差上升至历史高位,反映需求相对不足且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空转,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受阻,短期经济基本面仍有待改善。
二、政策面
参考过去20年A股市场阶段性底部特征,政策信号通常力度较大且需超出当时投资者预期,这historically是A股企稳反弹的重要条件。近期政策超预期发力,政策信号已经显现。
9月24日,央行宣布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
9月26日,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涉及培育长期资金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与支持私募基金稳健发展、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等多个方面。
当前中国增长问题的根源是持续的信用收缩和私人部门去杠杆,而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未能有效对冲。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投资回报率预期低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本轮政策变化的核心是降低融资成本和提振投资回报预期,属于针对性措施。然而,要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再通胀,还需要后续结构性的财政刺激和实际政策落地执行,否则市场的复苏可能难以持续。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向好发展的相关情况。市场对此次发布会有较高期待,但会上并未出现普遍预期的大规模财政逆周期调节政策,这也是节日后市场出现回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估值水平
从下跌的时间长度、下跌程度、估值水平等角度来看,本轮行情已经呈现出底部特征。
截至10月9日,A股估值水平已修复至中位数附近。历史纵向对比,9月底反弹程度较高,已经达到了2023年初对经济重启预期时的PE倍数。横向比较全球主要市场,中国市场相对新兴市场的估值目前依然是亚太地区最低,接近韩国的水平。
结论
市场反转的关键在于中期基本面信号的确认。目前基本面数据还未有明显改善,近期的短期上涨主要依靠预期和资金推动。高波动市场往往伴随过度反应,历史性暴涨后出现回调既是技术需要也在情理之中。货币政策先行加码后,后续财政政策能否跟进是近期影响股市上行节奏和空间的主要因素。
从长期角度来看,近期的下跌可能是调整而非趋势终结。中长期来看,A股大底可能已经出现,但主要上升趋势尚未到来。投资者应保持耐心,关注政策落实和经济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